第(2/3)页 当然不会。 现在的孙少安,要想改变家里的烂包光景,必须出去上学。 当然,不是说,上学就能改变,孙少安家里的烂包光景,而是上学出去一趟,孙少安就有借口,说在外面学到了很多‘本事’。 而依靠这些‘本事’,孙少安才能改变,家里的烂包光景。 这里多说几句吧。 孙少平高中毕业,改变家里的烂包光景了吗? 没有。 田润叶上学,可以找到县城的工作。 孙少平上学,是找不到县城工作的。 田润叶从农民变成县里的老师,上学只是一个条件,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,就是县里工作的田润叶的二爸田福军。 是田福军帮田润叶安排的工作。 没有田福军,田润叶基本不可能留在县城当老师。 田润叶的父亲田福堂,虽然是双水村的支书,但田福堂也没本事,安排田润叶在县城工作。 所以,孙少安去上学,不是为了能在县里工作,能吃供应粮挣工资。 就算孙少安很有本事,也基本找不到县里的工作。 这里是原西县,是很偏远贫困的小县城。 不是京城。 如果是京城,孙少安靠本事能找到工作。 在原西县,就算孙少安‘厉害的不行’,但没关系没背景的情况下,孙少安高中毕业后,只能乖乖回老家,当农民。 这就是小地方的‘特色’。 所以,孙少安去原西县上学,不是为了找工作当城里人,而是为了找一个‘借口’。 虽然只是个借口,但这个借口,必不可少。 孙少安是在小山村。 村里没多少人。 谁家做了什么,谁家有什么‘与众不同’。 全村人都知道。 在小山村,任何人都被其他人‘死死的盯着’。 任何事,都很难瞒住。 孙少安如果只是个,十三岁不上学,就开始种地的农民。 那么,孙少安凭什么,有与众不同的本事呢? 越是小的地方,越不容易出头。 眼红的人太多。 窝里斗的人太多。 俗话说:庙小妖风大,水浅王八多。 就是这个道理。 所以,孙少安想要出人头地,必须往外走。 去外面走一趟,孙少安就有了借口,“我这一身本事都是在外面学的。” “爸,不用想了,车到山前必有路,先等我参加完小升初的考试再说,早点睡吧,明天还要上工。”孙少安没有跟孙玉厚多说什么。 说多了也没用。 既然家里的条件,供不起孙少安去县里念书,那么孙少安就自己想办法解决。 “唉”孙玉厚长叹一声,睡了。 次日。 天没亮。 孙玉厚就要上工,挣工分。 孙少安也跟着起床。 “你这早起来干甚?”孙玉厚低声说。 学校已经放假,这几天孙少安等着考试,不用去学校。 要是孙少安不上学了,那么孙少安是要跟着孙玉厚上工的。 现在,孙少安还没有开始上工,不用起这么早。 “爸,我上山挖药材去。”孙少安回了一句。 这个时候,农民的收入渠道很少。 挖药材,卖给药材公司或者供销社,是一项合法的收入渠道。 “挖药材?”孙玉厚愣了一下,“那捎带砍点柴回来。” “知道。”孙少安找了一圈,没找到麻袋。 他上山,不只是砍柴、挖药材。 孙少安还准备搞点野味回来,家里能吃的东西,太少了。 虽然双水村很贫瘠,但附近山里,还是有野鸡野兔的。只是不好抓。 “少安,找甚?”少安妈问。 她也起床了。 家里有很多事,需要少安妈做。 “找个麻包。”(麻包是麻袋。不知道这个方言对不对。) “找麻包作甚?” “我看能不能打几只巧儿(麻雀)”(不知道麻雀是不是在双水村叫‘巧儿’。) 拿着麻袋,拿着一个小筐,还有干粮、麻绳,砍刀,等等零碎,孙少安抹黑出发了。 从天黑走到天亮。 孙少安走了很远。 没有去庙坪山,这个山去的人多,很难打到野鸡野兔。 孙少安去了神仙山。 双水村附近,有两座山,庙坪山和神仙山。 孙少安走到,大家砍柴也基本不去的地方。 “啪!”一只野鸡被孙少安用弹弓打晕。 快步上去,把野鸡捆住,装进麻袋。 麻袋里,已经有一只野兔,还有不少麻雀。 孙少安环视四周,“那边的生长环境,应该有药材。” 第(2/3)页